沧州市认真落实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要求,以税源分类管理为基础,以推行取水量远程监控为手段,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加强部门配合,强化水资源税征管,在增强公民节水意识、合理调整用水结构、回升地下水位等方面取得成效。一是实施分类管理,掌握税源底数。将全市水资源纳税人划分为A、B、C、D四类,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将“有取水许可证,且年纳税十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列为A类重点政策扶持对象,及时送政策上门,引导企业转变生产方式,采取节水措施,降低税收负担。将“有取水许可证,但取水量不稳定的”纳税人列为B类重点核查对象,税务部门对纳税人申报水量与水务部门核定水量进行核查对比,发现问题及时督导整改。将“有取水许可证,但取水许可证即将到期或列入水利部门关停计划的”纳税人列为C类重点提醒对象,及时提醒纳税人办理取水许可证延续申请,或在关停之前结清税款,注销取水许可证。将“无取水许可证,有取水行为的”纳税人列为D类重点监管对象,税务、水务部门联合进行核查,按税收征管程序追缴税款,并交由水务部门对备用井进行封停处理,对符合办证条件的提醒其到水务部门办理取水许可证手续。二是推行网络监控,提高报税质量。在硬件方面,市财政拨付专项资金加强远程计量监控系统建设,税务机关根据取水量监控信息逐户核查安装情况,切实保障系统安装到位。在软件方面,市税务局将推进取水量远程监控信息联网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全市水资源纳税人673户868眼井已安装取水量远程监控设备,年取水量超过1万立方米的纳税人安装比例达到100%。三是精准分析问题,防范执法风险。针对水资源税申报不实、应报未报等问题,建立“实际取用水量与申报水量存在差异”、“纳税人办证未及时税源登记”、“营业收入大于零而水资源税申报税额为零”、“申报税额环比浮动超过50%”、“城镇供水企业水资源税零申报”等风险指标。根据编制的水资源税风险指标,查找高风险点并筛选排序,提取水资源税申报疑点数据1692条,分等级推送基层税务机关核实。通过风险点分析,针对性制定完善征管措施。四是加强部门协作,提升征管水平。进一步完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信息传递,对企业申报的取水量有疑问或申报数据异常变动的,税务、水务两部门联合派人到企业实地核查。市、县两级税务和水务部门制定行动方案,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清查小组,多种方式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取用水行动。建立信息互通和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税务与水务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水资源税征管工作存在的政策执行口径不一致、纳税地点存在争议、征收政策不明晰等相关问题,提升管理质效。